德国总理朔尔茨将在三天的时间里访问中国,这一举动引起了众多猜想。对他和德国而言,目前最紧迫的议题是什么呢?
《联合早报》在新加坡于昨天发布了一篇报道,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并对朔尔茨此次访问的目的进行了大胆猜测,这可能揭示了其中的关键。
根据4月14日《联合早报》的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前往中国之前一天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视频通话,显然是在协调两国对华策略。
报道指出,双方都提到了“重新平衡”欧洲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强调了“增强欧洲的竞争力”,这似乎表明市场公平竞争将是朔尔茨此行的重点议题。
根据这些信息,《联合早报》推测,朔尔茨这次访问中国的态度可能会比上次更为坚决。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中文媒体,《联合早报》提供的信息极具价值,但其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准确,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可能对朔尔茨和马克龙的沟通内容有所误解。
他们讨论的关键词“重新平衡”和“增强欧洲的竞争力”显然并非表明他们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那么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简要了解一下德国、法国及其领导的欧盟目前的经济状况,以及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性思想。
德国、法国及欧盟的经济目前面临严峻挑战,这是显而易见的。
据欧盟统计局4月8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欧盟GDP增长3.4%,但到2023年急剧下降至0.4%,其中德国实际GDP下降了0.3%,法国的增长略好,为0.9%。
俄乌冲突和美元加息重击了欧洲经济。法国凭借其发达的核能技术尚能维持,而德国的制造业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同时,美国近两年在欧洲的影响力加深,再次使用了其擅长的分化策略。
此外,德国和法国在经济上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他们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也随之下降,很多事情变得难以协调。
再来看看民族性和思想,国家的本质是否能在几十年内改变?这显然是困难的。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这个民族绝非长期屈服于人之下。长期的美国压制终将导致问题的爆发。
历史上,日耳曼民族也是欧洲大陆的一支强者。
法国在二战中遭到耻辱性的失败,这种历史被痛恨,因此在戴高乐的领导下,法国走向了战略自主的另一端,这使得法国成为欧洲的刺头,不可能完全服从美国。
因此,无论是从拯救欧盟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民族性来看,德国和法国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在推动欧洲战略自主。
去年,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呼声,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一种声明。
就拿最近美国的行动为例,耶伦访问中国,而布林肯和戴琪等人前往欧洲,他们的目的相同:指责中国的产能过剩威胁西方工业发展,并呼吁盟友采取行动。
但欧洲可能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如法国《费加罗报》网站报道,法国新能源公司CEO格扎维耶·巴尔巴罗在采访中表示,法国欢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
总的来说,德国和法国领导欧盟,与美国的想法不同,他们追求战略自主,意图成为世界的第三极。
了解这些背景后,我们再回头考虑朔尔茨和马克龙视频通话中提到的“重新平衡”和“增强欧洲竞争力”具体意味着什么?
显然,德国和法国既想与美国合作,也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这种策略类似于“三国演义”的策略。
那么,如何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达到“重新平衡”和“增强欧洲竞争力”呢?我们可以考虑两个例子。
首先,考虑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果欧洲想重新平衡和提升竞争力,他们需要中国在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上的协助,这将使欧洲的汽车行业能与中国企业处于同一竞争水平。
中国的整车制造商和供应链企业若在欧洲设厂,不仅便于技术合作,也有助于平衡中欧贸易逆差。
其次,面对能源危机,欧洲迫切需要中国在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的帮助,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正如前文提到的法国新能源公司CEO巴尔巴罗所说,法国需要中国的太阳能板来建设自己的新能源发电设施。
那么,中国是否愿意参与这样的合作呢?如果是在公平合作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会参与,因为作为核心技术和部件供应商,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对双方都有利。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希望实现战略均衡。在这个“新三国”时代,我们与谁合作,对立的一方通常会遇到麻烦。
现在的关键看德国和法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战略自主和展现突破现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