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国际媒体报道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开发出了一种具有“分身能力”的战斗无人机。美国知名的军事评论家海耶·凯斯特对这一发明表示钦佩,他认为,这项创新可能会根本改变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使用模式。那么,这款引起军界广泛关注的无人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分身术:一分为六的无人机!
根据众多媒体曝光的图片显示,这款无人机的设计与常规无人机相似,属于多旋翼类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在空中由一架无人机分裂成两架、三架甚至六架无人机。每个“分身”都配备了独立的电源,并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如侦察、打击等,分工清晰。
无人机的一大挑战是续航能力和飞行距离有限,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这种无人机在组合飞行时展现出强大的续航力,能够执行更长远的任务。达到目标区域后,它能迅速分裂为多架小型无人机,各自执行任务。
尽管分离后的无人机仅有一片机翼,但它仍能在空中稳定悬停和快速移动。这是因为装在机翼上的螺旋桨通过旋转产生风力,使机翼获得升力,尽管这样会使机翼不断旋转。
该研究团队指出,这款无人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枫树的可分裂种子。枫树种子有两片翅膀状的子叶,可以借助风力悬停或上升。
目前为止,全球尚无其他国家应用这一原理设计无人机。美国的军事专家表示,虽然之前已经注意到这一机制,并认为它在侦察任务中有潜力,但尝试实施时发现电池续航不足,并且单靠一片螺旋桨提供升力使得飞行控制难以实现。因此,直到中国的这项技术出现之前,这一想法未能实现,可谓是“全球首创”。
尽管是首创,但为何即便是无人机强国美国也认为这项技术能改变无人机战争模式呢?
为何能改变无人机战争?
将无人机应用于战争已非新事,但传统的无人机战术一直存在一个问题:要想航程长,无人机就必须体积大,体积增大后,易被雷达探测,即续航能力与隐蔽性成了一对矛盾体。这款新型无人机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
在飞行中,因其初始为单一架构,电量充足,续航能力强。当达到目标地时,它分裂为几架体积更小的无人机,这些小型无人机在雷达上不易被探测,即便被探测到,击中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研究团队介绍,这种无人机投入战场使用后,由于其极高的灵活性,能给敌方防空系统造成压力。这是因为防空系统锁定目标后需要分配导弹,但一旦锁定的目标突然增加五个,只能等到下一轮再分配导弹。在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无法等待。同时,每架无人机体积小,被击中几率低,这提高了突破防空系统的可能性。
媒体表示,这种无人机仿佛天上的航空母舰,虽然主体为一,但每一部分都是独立作战单位,让敌方防不胜防。
虽技术先进,成本却不高,每个分身主要由机翼、螺旋桨和飞控电路板组成,体积小,成本低,效能大,符合作战无人机的特征。
这似乎是近两年流行的“无人机蜂群”战术。然而,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与无人机蜂群的区别
我们熟知的无人机蜂群通常由多旋翼无人机组成,起飞前需要预先安排。无人机上升执行任务时,每架无人机作为一个节点,由同一算法控制。这种战术规模庞大,作战自由度高,但缺乏欺骗性。
而这种可分身无人机,起飞时为单架,分身后由不同的操作者远程控制,不采用统一算法。虽规模不及无人机蜂群,但能造成对手的误判,难以防备。
此外,两种无人机用途不同,无人机蜂群主要用于侦查和搜索,必要时干扰敌方火力。可分身无人机虽也能侦查,但其主要作用是对敌方防空系统进行“欺骗”,制造突然打击的机会。
这种比较并非旨在证明可分身无人机的绝对优势,世上多种强大武器各有对手。那么,有什么武器能防御这种无人机呢?
更快的防御系统是关键!
军事专家指出,这种无人机能欺骗传统防空火炮系统,要实现防御,防御系统反应速度必须更快,即在拦截第一个目标后立即拦截下一个,直至全部击毁。传统防御系统难以做到,较有效的是激光防空系统。
然而,目前全球服役且有效的激光武器不多,美国、英国、以色列的激光武器尚处测试阶段,成效最佳的是中国的。
这套无人机系统也有局限,与常规侦查无人机相比,其载荷量极小,难以携带大型侦查设备或杀伤性武器,目前主要执行自杀式“巡航飞弹”任务。
尽管这款分身无人机尚未经历实战检验,但获得无人机强国的认可,令人欣慰。尽管取得成就,但在国家间竞争中不能轻敌,需时刻保持警惕。
当前全球战争频发,无人机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但将如此先进技术用于杀戮令人惋惜。我们开发先进无人机保护国家,但真心希望它们永不被用于战争,毕竟和平至上,生命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