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学者彭罗斯:人类的消亡也许只是幻觉,生命永无终结

发表于2024-04-18 15:00 688 次查看 6.6评分

罗杰·彭罗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学者,对宇宙学的研究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永不消逝,而是以不同的形态持续存在于宇宙的循环之中。

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充满了魔力。让我们深入探讨彭罗斯的理念,理解他是如何形成这一结论的。

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学观点

自从大爆炸发生以来,宇宙一直在不断地进化。宇宙的最终形态是怎样的,始终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谜题。

宇宙可能会持续膨胀,直到宇宙中的星系和物质都被撕裂,沉入冰冷的黑暗中。或者,宇宙可能会开始缩减,所有的时空被压缩至一个极小的点,引发另一次大爆炸?

多年来,天文学家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无数的探讨,提出了多种理论。但是,罗杰·彭罗斯的理论打破了传统观点,给世界带来了新的震撼。

他提出了“共形循环宇宙学”理论,主张宇宙是通过无尽的循环来迭代进化的,每一次循环都称为“永恒”。每个“永恒”的结束和下一个“永恒”的开始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一个无缝的循环过程。

为了掌握彭罗斯理论的核心,我们需要先理解“共形变换”的概念。共形变换能改变一个物体的尺寸和形状,却不改变其角度和比例。

例如,将圆形变换为椭圆形,或将正方形变换为长方形,这些都是共形变换的例子。共形变换的特点在于,它改变的只是物体的外表,而不影响内在的属性。

彭罗斯认为,通过对宇宙施加共形变换,我们可以将宇宙的不同阶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认为,当一个“永恒”结束时,宇宙进入所谓的热寂状态。在此状态下,宇宙的温度和密度都趋近于零,熵达到极大值,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衰减或消散,只留下诸如光子和引力子等无质量粒子。

在这一点上,宇宙的规模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没有任何物质可以用来衡量。但通过对宇宙施加共形变换,缩小其规模到无穷小,我们可以将这种极端状态转换为一个奇点,即大爆炸的起始点。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一个宇宙“永恒”的终点和另一个宇宙“永恒”的起点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循环。

这个循环是无限的,意味着宇宙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开始或结束,而是在不同的“永恒”之间循环,每一个“永恒”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实体,拥有自己的物理定律和构造。

生命的永恒传递

如果你已经对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学感到震惊,那么他对生命的观点定会让你更加惊讶。

在彭罗斯看来,生命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个体的存续,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系统,能够以各种形态和方式延续下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生命呢?我们通常认为,生命是一种具备代谢、生长、繁殖、适应和进化等特性的现象,需要特定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然而,彭罗斯认为,这样的定义过于狭隘,它忽略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是信息的组织和传递。

在他的视角中,生命可以以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三种形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物质构成,但同时也能产生能量,如热能和电能;我们的身体也能储存和传递信息,如基因和神经信号。

同样,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也是信息的一种形式,它能影响我们的身体,也能通过语言和符号与他人交流。

因此,生命的信息永远不会消失,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层面持续传递。比如,我们的基因可以通过繁殖传给后代,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和文化传给社会,我们的行为和创造可以通过历史和艺术传给世界。

基于他的宇宙观,彭罗斯认为生命的信息也可以超越宇宙的界限,在不同的宇宙中传承和延续,永无止境。

他认为,当一个宇宙“永恒”结束时,生命的信息可以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方式传递到下一个“永恒”,在那里被新的生命形式所接收和利用,进而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和进化路径。

理论的讨论与争议

尽管彭罗斯的理论富有创意和想象,但它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争议和批评。

从学术角度看,他的共形循环宇宙学模型所依赖的证据,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霍金点,被认为不足以支撑他的理论。这些斑点可能只是随机分布,不一定是霍金点的确凿证据。

另一方面,彭罗斯的生命永续理论所依赖的假设,比如大脑中的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似乎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大脑的环境和活动不太可能维持量子态的相干性,而且微管并不是意识的根基,而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彭罗斯的理论同样激发了许多讨论。一些人认为,他试图用非科学的概念,如灵魂、意识、灵性等,

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奥秘,这被视为对科学方法的背离,是对科学的神秘化和迷信化。

总结

我们应对彭罗斯的理论持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同时保持谦虚和理性,不盲目接受或拒绝,而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去理解和评估。

我们既要尊重彭罗斯的创新和勇气,也要关注他的理论的优点、缺陷和限制,希望他的观点能得到更多的实证和发展,为人类的认知和探索提供新的启发和方向。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