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戏法?1930年洪都拉斯建一座桥,一场大风过后,桥仍在,河跑了

发表于2024-04-18 10:25 418 次查看 6.6评分

乔卢特卡河,这条流淌在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边境的河流,流经乔卢特卡市。在1930年代,为了便利居民出行,当地政府在河上建设了一座吊桥。

然而,中美洲的雨季降水量极为丰富,导致这座吊桥频繁遭受暴雨的破坏,政府不得不反复修复。到了1990年代,为了构建一座耐用的桥梁,当地政府聘请了一支设计师团队,在乔卢特卡河上建立了一座能抗击强飓风的新桥。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座桥在完工后仅一年,就成了全球的笑谈。由于河流的改道,这座耗费巨资建成的桥梁突然变得无用武之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洪都拉斯是一个中美洲的小国,属于热带气候,其沿海和山区的年降水量可达到3000毫米。该国地形多样,气候条件使得其易受飓风影响。

洪都拉斯的乔卢特卡城位于乔卢特卡河的旁边。由于经常发生的飓风,桥梁的防风能力非常关键。因此,当地政府特意请来了日本工程师,设计并建造了这座结实的乔卢特卡桥。

1998年10月,飓风“米奇”席卷中美洲,对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但乔卢特卡桥奇迹般地没有受到损害。然而,飓风过后,乔卢特卡河的河道不见了,原本的河床已经偏离了几百米。

河流的这种改道是由飓风引起的暴雨导致的洪水冲刷形成的。洪水冲走了引桥两侧的桥墩,使河水改变了流向。

由于桥墩周围堆积了大量泥沙,河水只能绕道而行,从而形成了新的河道。尽管桥梁本身经受住了飓风的考验,但却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力。

如今,乔卢特卡桥成为了当地的一个观光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洪都拉斯打卡拍照。尽管如此,这座桥的存在对当地政府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

从乔卢特卡桥的经历中,我们应当学到,在进行任何工程建设时,都应全面考虑自然环境的多种可能性。

自然灾害虽然不可预测,但通过对相关自然环境的调整和整治,我们可以尽量避免类似于乔卢特卡桥这样的事件发生。对于类似黄河这样易于改道的河流,我国已通过建造堤坝和引水工程,并在河流沿岸植树造林,有效控制了泥沙的堆积和河道的改变。

河流的改道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体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是河流两岸的水土保持,以减少泥沙堆积,防止洪水对桥梁和堤坝的破坏。对于河道的管理,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