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年老伤感了,刘禹锡送给他一首诗,末两句传唱千年而不衰

发表于2023-12-22 12:54 289 次查看 6.6评分

年届老暮,人们往往不仅会体态龙钟,步履迟缓,而且还往往会意志消沉、锐气衰竭,发出“甚矣吾衰矣”的无奈喟叹。

然而,毕竟也有“不知老之将至”者在。

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语就表现了一种不服老迈、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刘禹锡晚年的许多诗篇中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诗人发自肺腑的暮歌和他的秋歌、壮歌一样慷慨动人:

“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

——《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

诗人虽自觉鬓掺“二毛”,却高情不减当年,所向往的仍是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

——《罢郡归洛阳闲居》

诗人壮志未酬,始终憾然于心,为求在垂暮之年还能有所作为,他格外珍惜这稍纵即逝的时光。

刘禹锡的“暮歌”有相当数量是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却表现了迥异于白诗的情调和识度。

刘禹锡和白居易同龄,人称“刘白”,晚年两人都定居在洛阳,二人过从甚密,一同游玩,互相宴饮、唱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留下佳话。

一次,白居易为年老伤感,心怀惆怅,给刘禹锡寄去一首《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已经患了眼病、足疾,多年的患病让他意志消沉,这首诗也带有一种消极的情绪。

刘禹锡收到这首诗之后,于是就唱和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当时和白居易的情况一样,也是老病缠身,所以他在诗中的前六句和白诗有同感:

写自己因年老(已六十七岁)多病而日益消瘦,头发脱落,视力下降而不敢再看书,年老体衰而不断用艾灸。

刘禹锡并不否认老病会使人心力交瘁,也不讳言“顾老”是人之常情。

然而,他更辩证地看到了老年人的得天独厚之处:“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老年人阅历丰富,深谙世故,对过去的往事回过头来反复品味其中道理,看世上之人就像看江河中的流水匆匆而过,一去不再回头。

刘禹锡认为:“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细细思量起来,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真是不幸之大幸,从今以后的岁月便逍遥自在了。

这里,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

而在最后两句,刘禹锡更是表现了自己开阔坦荡的胸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是,不要悲叹太阳快下山了,日落时的晚霞还布满天空,照得天地一片光辉灿烂。

这不同于李商隐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好是好,可是快完了。

刘禹锡说:尽管快完了,依然无限好!

这样的人生境界,你不得不佩服!

所以,《刘禹锡评传》中评价该诗说:“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彩霞,情绪积极,格调高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

并由此得出结论:“在唐人咏老的诗篇中,刘禹锡的这首诗在胸襟的开阔和感情的昂扬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刘禹锡的诗,就因为在他的诗里有一种“豪气”,能给人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的力量。

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本来是老年人的互相慰勉,但一出却成名句,具有了普遍性意义,是生命的不屈了。

连同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这些千年不衰的名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传唱不息。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