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喜遇故人,写下了一首佳作,百读不厌

发表于2023-12-22 11:41 285 次查看 6.6评分

韦应物是中唐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即使放在整个盛唐诗人中考量,也算是个重量级诗人。

他的生平经历非常丰富。

据知,韦应物出生在贵胄之家,《旧唐书》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在世家光环的照耀下,韦应物在十五岁时,便当上唐玄宗的御前侍卫,一直当到二十岁。

这段时间,他显赫得很,也荒唐得很。据他后来回忆:“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更可恶的是,他还“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他赌博淫邪,为非作歹,连他自己也承认是个骄横霸道的恶棍。

可是,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垮台,树倒猢狲散,他便哀叹:“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逢杨开府》)

他的生活,一下子从天上跌到了地下。

社会和命运的巨变,让韦应物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了彻底的变化,他很诚恳地说:“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并后悔“读书事已晚”,决定“把笔学题诗”

后来,他写诗的兴趣一发不可收,竟成为著名的诗人。

宋代的评论家范季随说韦应物的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不仅如此,很多著名的大诗人都是韦应物的粉丝,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

他称赞韦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而且还特别欣赏韦应物的五言诗,说他的五言诗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韦应物五言诗的一首杰作——《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在我们的一生中,时光是匀速流动的,每一刻都等量地带走一分青春,不多不少。

但是我们对于岁月流逝的觉察,却常常是在某个契机下突然而至的。这个契机可能是旧岁新年的转换,可能是镜中风霜的容颜,也可能是老友重逢的回忆。

如果韦应物没有遇到这位好友,就不会醒悟到自己离开梁州已经十年之久,也不会发现十年的岁月在自己和朋友的身体上留下了如此多印记。

虽然岁月的流逝让人忧愁,但幸运的是,两人的交情并没有因此产生丝毫改变。

在这十年之间,他们各自经历了无数终身难忘的事件,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友人,年轻的容颜开始衰老,鬓边的毛发也现出了斑白,但是甫一重逢,便能立刻找到当时日日欢聚、纵酒醉还的感觉。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时间的急促奔流固然令人心惊胆战,幸好我们还有不变的友情,庶几可以与之抗衡。

韦应物做过滁州刺史,此诗即作于滁州。

诗题中的“故人”是谁?事隔千年,我们固然不得而知,品味诗章,“喜会”实在是全诗的重心和诗眼。

那么,韦应物是如何表现“喜会”这一主题的呢?

四个字,妙不可言。

10年前,“江汉”初会,相逢必醉,尽欢而散;10年后,“淮上”再会,时地虽殊,欢情不减。

十年阔别,两人像“浮云”一样漂泊无依;岁月如“流水”般过了10年,漫漫10年间,多少悲欢离合,几多酸甜苦辣,只字不提,如蜻蜓点水,惜墨如金,只用一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就给予精练的概括,用语精妙。

“浮云”原本就有不定感,漂浮在空中,没有方向;

“流水”不为世人情感所停留,是无情的象征。

韦应物选取这两个常见的意象,以流水对的方式,表现出了时光飞驰、岁月蹉跎之感,意境空灵,意蕴悠长,堪称千古名句。

 

评论
加载内容,请稍等...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