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会颠覆你对宇宙的认知。比如,我们认知的物质,其实只是宇宙的5%,剩下的95%未知里,灵魂也可能存在;比如,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能存在;甚至,神也可能存在。以上并非虚幻而是有科学的论证,一起来重新认识我们的宇宙吧。
施一公教授的演讲
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战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
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以下是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
0岁闪亮登场,10岁茁壮成长,
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
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
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
100岁挂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