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应用心理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爱情发展的心理特点等等。
面对当代大学生缺乏情感教育的现状,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了情感教育类课程,都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情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开设了一门 《爱情心理学》,抢课人数达2000人,授课的张晓文老师的网络选课人数超20万。张晓文在课上解释了一些“难以启齿”情感问题,她说中国人缺乏情感教育,很多知识小学就该教给孩子。
情感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学生的情感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情感教育是构成个体的人格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和生活幸福的动力因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爱情心理学课爆红,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乏。关于情感教育缺乏的原因:一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二是家庭育人环境的反差抑制孩子情感的发展。
现在的教育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片面地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学校教育中,以学科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校和家庭紧盯着升学率和录取率,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新理念和新方法,却仍然缺乏对情感教育的关注。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学生过度关注分数,带来了情感的失落。
当代社会充满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家长面对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一方面赋予孩子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另一方面又让孩子的童年生活衣食无忧。父母的爱给孩子营造了温馨的物质环境,父母的责任又让孩子的精神世界暮气沉沉,忧虑匆匆,神情恍惚。家里的百般呵护和事事顺从,使孩子失去了情感的体验;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并赋予重大的责任,让孩子的童年未能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
武汉理工大学张晓文老师开设《爱情心理学》,受到缺乏情感教育的大学生的热情支持,更启示当今教育界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缺乏,能够为学生开设相应的情感教育课程,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培育。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鉴赏力、形成端正的态度、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情感教育的实效不仅是指导人行为的指南,更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因素。
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越多,感情就会越丰富,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会更加热爱生活,自觉为集体、社会服务。不只是高校,中小学校也有义务培养、造就道德高尚、情感丰富的人,通过情感教育使他们成为关心社会的有为青年,使他们真正懂得在为社会、为他人贡献的同时也会思想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