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社会学(sociology of gender)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与性学社会学与性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
性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以及法学等学科广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性存在(sexuality),即“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形态,包括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性的社会存在三个子系统。
性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分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始自19世纪。近代性科学的先驱者奥地利的 R.von克拉夫特—埃宾186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德国医学家A.莫尔1912年出版的《性学手册》,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性学著作,均涉及某些性社会学内容。科学的、系统的早期性社会学专著当推美国学者汉斯林1971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性社会学研究》。本书由18位作者就婚前性行为、性高潮、人工流产、性与暴力、职业与性、同性恋、性研究与社会学等课题进行了论述。1978年此书经增补修订,易名《性社会学:入门读本》。汉斯林在引言《迈向性社会学》中,比较有力地论证了性社会学的必然发展及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较有影响的性社会学著作有美国R.R.鲍尔和M.高尔顿的《人类性别的社会度量》(1972),坎多的《转变中的性行为和家庭生活》(1978),苏联И.Ф.云达的《性生活与人的健康》(1985)等。
现代性社会学研究日趋活跃。国际社会学学会的机关刊物《社会学文摘》设有“性行为的社会学”的文献栏目。社会学的书评刊物《当代社会学》收载性别、人的性方面等论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学大会恢复召开,到1989年已举行 9届,几乎每届大会都涉及性社会学方面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