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集历代兵家诡道之大成的兵书,总结了以往战争中施计用诈的实践经验,包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时至今日,它已经突破了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国内外家喻户晓的著作。

《三十六计》是一部近年来影响较大、流传甚广的兵家权谋书。“三十六计”一词,语源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里的“檀公”就是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檀道济。据此,“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出自檀道济。意思是,在败局已定,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唯有退却,方为上策。此语后来被人沿用至今,成为众人皆知的成语。不过,该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撰,难以确考,一般认为此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积累成书的。今人所见《三十六计》,最先于1941年在甘肃邠州(今陕西邠县)一个书摊上发现,题下注称“秘本兵法”,原本系抄本,无时代,无撰者,以往公私藏书目录均未见著录。同年由成都瑞琴楼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此后开始流行。


《三十六计》全书不分卷,共分六套三十六计,前冠一段“总说”,后附有“跋语”。六套计中,前三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计即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又有三个组成部分:序号和计名、解语、按语。计名有的源于古代兵书,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有的出自历史典故,如“瞒天过海”“围魏救赵”“暗度陈仓”“假道伐虢”“空城计”等;有的取自古代文学作品,如“擒贼擒王”“李代桃僵”等;有的借用日常用语,如“金蝉脱壳”“反客为主”“指桑骂槐”等,剩下的出自其他方面,不一而足。解语是以点睛之笔阐释本计的要义、适用条件和实施方法。按语多引用宋以前的著名战例以及孙子、吴起等人关于战略战术的精辟论述,对计名和解语进行阐释和发挥。


该书认为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意思是关于战争之事,内容极为丰富,例如强国、练兵、选将、择敌以及战前战后的一切施为等,都是军事工作,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而战争策略变化多端,不易捉摸,将帅需要潜心研究,运用各种诡诈之术,以转败为胜,这就是作者编撰《三十六计》的目的所在。

该书继承和发扬了前人“以易演兵”的传统,多数的解语依据《易经》的阴阳变化之理,推演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守、进退、虚实、主客等的相互转化,从而使全书体现出浓厚的辩证法色彩。例如《瞒天过海》一计说:“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思是说,阴阳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秘计(阴)往往隐藏在公开暴露(阳)的事物之中,阴谋和阳谋是相反相成的。《李代桃僵》一计说:“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意思是说,当战局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的时候,要不惜牺牲阴(指细微的、局部的方面),而保持阳(指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方面)。总之,阴阳刚柔的矛盾都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不能机械地对待。

三十六计

5 (1年以前)
  • ¥0

  • 问题反馈
  • 回到顶部
  • 统计代码